日前,和訊網委托香港一家專業機構進行對福臨門非轉基因玉米油、金龍魚食用調和油、魯花5C壓榨一級花生油、長壽花金胚玉米油、胡姬花特香型花生油、西王玉米胚芽油等六款食用油產品進行了塑化劑含量檢測,指標包括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鄰苯二甲酸丁基苯酯 (BB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DEHP)、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 (DIDP),結果顯示胡姬花特香型花生油的DINP含量為1.5 ppm。
該機構對BBP、DEHP、DNOP、DINP、DIDP含量高于1ppm,以及DBP高于0.3 ppm的產品顯示結果。與衛生部的規定相比,這一標準已經嚴格許多。
2011年6月,衛生部辦公廳發出《關于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脂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規定,DEHP、DINP、DBP的最大殘留量分別為1.5ppm、9.0ppm、0.3ppm。
對比香港的檢測標準,國標對上述六種物質的要求也比較寬松,被允許的最大含量均為1.5ppm。令人欣慰的是,國標同時還對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鄰苯二甲酸二環己酯(DCHP)、鄰苯二酸二異辛酯(DIOP)、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戊酯(DPP)、鄰苯二甲酸二己酯(DNHP)、鄰苯二甲酸二壬酯(DNN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鄰苯二甲酸二芐酯(DBZP)、鄰苯二甲酸二丙酯(DPRP)等十種物質作出了限量要求,被允許的最大含量也是1.5ppm。
對食用油中塑化劑的遷移做過多年研究的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主任歷曙光,曾發表《食用油及其加熱產物中肽酸酶類增塑劑的分析》報告指出,當含有增塑劑的塑料制品接觸到食品中所含的油脂等成分時,塑化劑便會溶入這些成分中。塑料中塑化劑的含量越高,可能被溶出的增塑劑數量就越大。
歷曙光的科研小組對市面上的桶裝食用油進行測定后發現,食用油中含有塑化劑的現象比較普遍,且以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和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這兩種增塑劑為主。從目前來看,塑料包裝中遷移出來的塑化劑的量非常少,由于人體有代謝功能,可在24至48小時內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這樣微小的量不足以帶來危害。
早在2011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食品所研究員劉兆平就表示國家已把塑化劑納入風險監測中,且主要檢測家庭食用油中是不是含有塑化劑以及塑化劑在食用油中的溶出度。但也有人指出,目前監測食用油中塑化劑含量在技術上還存在困難,因為檢測試劑中就含有塑化劑,檢測出的塑化劑可能并非源自食用油本身。
意識到食用油塑化劑風險的還有湖北省,該省疾控中心衛檢所檢驗部主任沈更新2011年6月表示,臺灣“塑化劑事件”發生以后,市民很關心身邊是否有企業“中毒”,在2011年湖北省食品安全監測中,首次把塑化劑納入風險監測,主要就是監測家庭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