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018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糧油供需形勢分析交流會在哈爾濱華旗禮堂召開,大會邀請六位業內知名專家、企業家分別圍繞糧食價格支持政策走向、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戰略、國際貿易形勢變化、以及飼料、大豆、玉米產業發展做主題演講,在與會的近千名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糧油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負責人之間引發熱議。這場思維、觀點的交流大會,既有助于政府部門完善提升糧食宏觀調控的精準性,也給相關企業的貿易經營活動提供了積極參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云華詳細介紹了我國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由來和目前存在的問題。
張云華建議,短期內可繼續執行最低價收購政策,但最低價收購應僅保成本、不保收益,不保低效生產、不保劣質農產品。
“長遠上看,應逐步取消最低收購價政策,隨行就市的收儲水稻、小麥等糧食,同時整合并改革農業生產補貼政策,綜合運用市場化儲備與吞吐、進口、補貼、保險等手段保障糧食安全和各方利益,”張云華表示。
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監涂長明則從中國糧食發展戰略方面探討了建立多元化糧油儲備體系的問題。
涂長明認為,當前政策性收購維持高位,財政負擔壓力大的情況下,建議我國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糧油儲備體系,創新收儲輪換方式。
“比如可以把一部分的水稻政策收儲交給規模加工企業來完成,這樣既保證了加工企業對貨源的要求,又保證了產品質量和上市大米的新鮮度,促進國家儲備進入到動態化的良性循環中。在收儲品種上應適當加大更易儲存的小麥收儲數量,減少稻谷的收儲數量;在糧食供給總量上,實施缺什么、儲什么策略,”涂長明建議。
油脂油料供需和大豆產業的發展在今年備受關注,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永革則對我國大豆產業發展和進口前景進行了展望。
史永革表示,在國際貿易形勢變化的大背景下,促進國內大豆產業發展,要大力引導、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土地流轉和農業服務,保障大豆產品供給和企業需求的一致性;鼓勵國家糧食儲備與企業商業庫存動態結合,加快大豆壓榨行業“去產能”;黑龍江大豆產業體系及鏈條完整,發展潛力巨大,建議以龍江大豆為“兩頭兩尾”重要抓手,著力打造“龍江大豆”黃金名片;同時注重利用國際資源,俄羅斯遠東糧食增產潛力巨大,有希望成為中國最有潛力的大豆進口來源地之一。
目前,國內飼料工業消費增長乏力、80%蛋白質原依賴進口;飼料產品結構失衡,飼料品種上,反芻飼料不足,老舊產能過大,新型高端產能不足;新技術、新產品以引進和仿制為主,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行業創新能力不足。
全國畜牧總站站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秘書長楊振海提出,下一步飼料行業要穩定蛋白飼料原料供應、降低能量飼料原料成本、建設現代飼草料生產體系、推進秸稈飼化利用、促進農副資源飼料化利用,提高飼料原料保障能力,加快建設現代飼料工業強國。
中糧集團中糧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佟毅在關于玉米深加工產業的思考中指出,我國玉米深加工各品類消耗玉米數量占比中,淀粉以及淀粉糖約占60%,酒精約占20%,味精、賴氨酸、檸檬酸等發酵品,約占20%,淀粉和淀粉糖仍是最主要的玉米消費渠道。
“新時代下,原來地處產區的玉米深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超過當地玉米產量,原料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減少,玉米深加工產業需完成成本導向轉為技術導向的轉型,更加注重產品差異化發展,逐步實現產品結構的升級、轉化率的提升,以滿足目標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佟毅認為。
知名糧食專家、上海同濟大學教授程國強談到中美貿易摩擦應對措施時指出,要抓緊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糧食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建立沿線新型糧食產業合作機制,構建多元化糧食進口供應鏈;全面升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管理體系,建設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